崇真會前身為巴色會 (客家教會),創立於1847年,1852年創立香港崇真會「救恩堂」並開始聚會。十年後築起一座「四角樓」,創立首家香港客家語教會「客家聖會」。「救恩堂」在差會支持下自立,1932年於原址重建新堂。隨著客語族群人口減少,於1984年改為全粵語教會。
「救恩堂」巍峨聳立於半山,成為當時港島西區的地標。經歷二次大戰,救恩堂平安渡過日軍轟炸港島的浩劫,幸運地避開被日軍徵用為駐港指揮部的厄運。2011年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評級為「香港一級歷史建築」。
教堂由當時著名的建築師事務所「公和洋行」以鋼筋混凝土建造,屬折衷主義建築,外表糅合哥德復興式和都鐸式建築元素。哥德式教堂以高聳設計為特色,越高象徵越接近上天, 把屋頂斜度增加,配上尖頂塔樓與尖拱窗戶,造成教堂聳立雲霄的視覺觀感。
建築師巧妙破解地段位處斜坡的難題,把地台往上提升,將第三街與高街形成平坦土地;更故意把建築物最高聳的鐘樓放在靠近第三街位置,讓人在西邊街以下地方看教堂時,視覺上更覺其挺拔高聳。厚實高拔的基座、挺立的鐘樓、側斜的二面坡屋頂、灰色仿石外牆和正門外伸花崗岩大石梯構成一座獨特教堂建築。
再利用道路先天高度落差建造兩個入口,一個在高街,設有雙凹曲線的威尼斯哥德式扶手門階, 作為教會的正門, 讓教友沿階梯直達二樓的教會; 一個位於西邊街的寬闊側門, 讓師生從容地進入地下學校操場, 兩類使用者互不干擾卻又融和一體。
高街正門口有一個哥德復興式門廊, 設計異常寬闊, 當中容納三道門。根據教會文獻資料, 這設計有屬靈意義:
- 門廊寬闊象徵教會能容萬國子民( 賽6 6 : 2 );
- 三道門則象徵教會內三類蒙恩信徒, 包括基督徒家庭所生兒女 、仰慕教會情誼學問而受感悔改的信徒(徒8:9-16)
- 曾犯大罪大惡而回轉覺悟歸主的信徒( 徒16:27-36)。
教堂各處可見哥德式建築常見的三葉拱圖案, 例如階梯欄杆、木門雕刻、尖塔和外牆裝飾。三葉草在基督教包含聖父、聖子、聖靈三位一體的屬靈意義。
哥德式的尖拱窗戶、扶壁,四角尖塔、圍欄和閘口, 是哥德式教堂最常見的特色,救恩堂採用了這些古典元素,卻以相對簡約的現代建築特色展現。
都鐸式元素有窗頂凹凸形滴水皮條、屋頂邊緣的矢碟、四角堡疊和入口門廊等。三樓的主禮堂莊嚴雄偉,天花半圓拱頂連接兩邊外牆扶壁,建構出一個寬廣空間,同時引領人視線投向最遠處祭壇上的美麗紫光十架。
講台則依隨信義宗傳統設於禮堂左側,把中央最重要的位置留給上帝。禮堂兩旁是色調柔和的玻璃窗戶,堂中沉穩而雕工精美的硬木長椅,為1932年原裝傢俱,經歷時日洗禮而美觀耐用如昔。
香港|崇真會救恩堂
地址|香港西營盤高街97A
網址|http://www.kyc.org.hk/
電郵|[email protected]
電話|+852 2858 1626
開放時間|
主日崇拜時間 – | 早堂: | 星期日上午9:00 | |
午堂: | 星期日上午11:00 | ||
周六晚堂崇拜: | 星期六晚上 5:30 | ||
少青崇拜時間: | 星期六下午2:30 | ||
兒童崇拜時間: | 星期日早上9:00及11:00 | ||
長者崇拜時間: | 星期日上午9:00 | ||
普通話崇拜時間: | 星期日上午9:00 | ||
主日學 – | 逢星期日早上9:15及11:00 |
費用|全免
圖片及資料來源|官網,香港崇真會,commons.wikimedia.org,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920-1945
Google Map|
Sai Ying Pun, Hong Ko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