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聖安多尼在一一九五年八月十五日,生於葡國里斯本的一個貴族家庭。他自幼熱心侍主,十五歲加入聖奧斯定會;廿五歲轉入方濟各會,渡祈禱、赤貧、謙卑的生活。因天才橫溢,學識廣博,他被委派作巡迴講道。 他不但精通聖經,被譽為【聖經的活庫】;而且善於講道,被封為【教會的聖師】。

1864年,米蘭會會士於般含道(即今英皇書院)建立一小堂,奉聖安多尼聖師為主保,1875年,小堂由基督學校修士接辦。1921年,小堂遷往第三街聖類斯工藝院內,由瑪利諾會管理。1927年,慈幼會士抵達香港,接辦工藝院,並委任馬之驥神父 (Fr. Galdinus Bardelli) 出任主任司鐸。1933年,由於教務興盛,區內教友近千人,原址不敷應用,慈幼會遂決定興建新聖堂。


自1953年聖堂啟用後,聖堂因應發展需要,在各善長的支持及熱心教友的資助下,增加了許多設施及完成了多項的重修工程,配合開展各項的牧民工作。

聖堂外露天的一角設有露德聖母洞,種有花草,是繁喧市區中的一個使人重返大自然的角落。聖堂入口放置著慈幼會會祖聖鮑思高(John Bosco 1813-1888)的塑像,他親切地將左手搭在聖多明道沙維豪(Dominic Savio 1842-1857)肩膊上,他們都是慈幼會特別恭敬的聖人。

進入聖堂後,可看到聖堂內完全沒有支柱,配搭縱橫線條裝飾的平頂,有足夠的空間感。

聖堂最前方的正祭台,背後是一個圓拱,兩邊有吹著喇叭的漆金天使塑像。圓拱外的兩側,左邊是聖母進教之佑像,右邊是耶穌聖心像。祭台頂的圓拱中央,有一個浮雕徽號以拉丁寫著博愛篤信(Fide et Caritate)。1960年代禮儀改革前,正祭台上方供奉的是聖安多尼塑像,現在該塑像放在聖堂右邊的側祭台上。在這側祭台上有一個特製的像小型座檯圓形面鏡的聖髑顯供架,在中央設有如手掌般大小的圓盒,逢星期二供奉聖安多尼的骸骨,其他日子便供奉聖人的皮膚。

聖安多尼的聖髑很受信徒的敬重,很多人為了尋找遺失了的人和物,都特地前來要求他代禱。教會內稱聖安多尼為「失物主保」。
教堂正門上有鏤空玻璃十字架,街外光線透進堂內。而地上舖滿的花磚地板,十分華麗。

堂內兩側有傳統教會的彩色玻璃窗,極具莊嚴氣派。旁邊有設計特別的小木門及鐵閘,來打卡時一定不可錯過的熱點。
香港 | 聖安多尼堂
地址 | 香港薄扶林道69號A
電話 | +852 2546 6221
網址 | http://www.anthonychurch.org
電郵 | editorial@anthonychurch.org
交通 | 香港大學 Hku在B2(山道)出站
開放時間 |
主日彌撒:上午:七時 八時半 十時 十一時三十分(英語) 下午:六時
提前主日彌撒:星期六晚上八時
平日彌撒:上午:七時十分 七時四十五分 下午:六時
每月首瞻禮六彌撒:晚上八時 (晚上六時彌撒取消)
費用 | 全免
圖片及資料來源|官網,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,圖說香港歷史建築1897-1919
封面圖來源〡天主教香港教區
谷歌地圖 |